彼此约定,静待花开

——“心理契约”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

 

 5.3班   陈宁

 

三尺讲台耕耘近二十载,说实话,很享受当班主任的这种感觉。站在班主任的角度重新去看待自己的学生,我们的发现会更真实、更彻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独立意识也逐步增强,如果老师过分强调自我的意志,哪怕是再好的愿望,也容易造成事与愿违的效果。他们成了我们“碰不得”“骂不得”更是“打不得”的对象。但是,在我们的身边也不难发现,有部分的班级“不骂”“不打”纪律也很好;“不提醒”“不安排”卫生打扫的很彻底;同样是“拖堂”,学生却能够欢天喜地的“自愿留下;那怕是受到批评和惩罚,也能够接受。用孩子的话说:“原本就应该这样。” 是什么“教育”能够让学生形成“原本就应该这样”的根深蒂固的意识呢?整个班级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影响着师生的行为规范,学习习惯,班级文化的建设,甚至是一些更细微的地方。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更多的时候无需用语言,无需去探讨,因为彼此之间无形的“约定”,却在无形之中让班级的整体形成一种成长的力量,这种力量正是我们站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所必须的。

一、树立契约意识,营造契约式氛围

契约意识是建立心理契约的基础,因此必须增强学生的契约观念,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和明确契约关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帮助学生澄清以下三个关键的认识:

第一,个人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还会影响到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个人的行为一定要符合集体的各种规范才可能被集体接纳。例如:我们班的班训是:自信、自律、自尊、自强。这不仅仅是我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学生对我的期望。一个班级是由全体的学生和老师所组成,每一个个体都是班级的一部份,你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仅仅是你自己个人的行为和名誉,而是代表的是班级的整体形象。这一个班训不仅仅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行为、言语的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了这一个核心的标准。那么,在学生和老师出现不当的表现时,就可以做出适当的班规“惩罚”。当表现出为集体荣誉增光彩的事情,就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这一些批评、鼓励和表扬不是老师对学生或学生对老师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一个集体的行为表现和要求。如果老师出现了一些不当的过失时候,如课堂上讲错了,或者批改的时候出错了,也要和学生说对不起,听听学生的抱怨和诉苦正是这种能够被彼此所接受,被彼此所认可的“约定”,成了班集体建设中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肯定可以成为集体建设的“原动力”,它会促成班级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明确投入和收益之间的因果关联,要有所收获必须要有所付出。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的作业批改,我采用等级制奖励制度,和学生商议决定:每次的小字作业全对并且字迹工整美观的的得一个“A+”,那么下一次作业就可以不写“552”,只写“332”的格式就好了。能及时订正错误的得一个“查”,告知家长在一定的标准内,可以实现孩子的一个合理“愿望”。这些操作都是能够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形成一种“要有所收获必须要有所付出”的意识。

第三,班级中必须要有责任制,谁的责任就由谁来完成,是谁的过错就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比如在管理班级的卫生时采用“班级卫生承包责任制”,从教室到场地,所有卫生需要清洁到地方,全班进行分配,每个学生都自己的“承包地”,都很清晰自己“承包地”的卫生要求,那么,班级的卫生情况的监督员不仅仅是班主任,而是每一位学生。

有这三点认识作为基础,学生才能在心理契约中认同并接受自己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二、“共同协商”的沟通方式,融洽师生关系

要和学生进行良好的“共同协商”的沟通方式,前提是要和学生之间有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起码教师要保证你能够听到学生最真实的想法,清晰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性格和秉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聊天,有效的倾听,那怕仅仅是学生有目的的撒娇。你也可以更真实的感受到学生的真实世界。比如我们可以主动的去了解学生喜欢听什么音乐?喜欢哪个明星?为什么偶像是这个人?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是什么?他们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他们最喜欢的电脑游戏是哪个?他们最崇拜的班里的哪个学生?崇拜的到底是什么?他们最讨厌的班级里的哪个学生?为什么最讨厌他?……一切都是学生真实世界里的日常细节而已。但是这些恰好是搭建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鸿沟”上的最好桥梁。学生觉得老师很了解他们,并且觉得你和他们还有着很多的共同语言。所以在他们的意识里很容易就把老师归纳到是“自己人”的这类中,他们就愿意和亲近,愿意和你沟通,愿意和你呆在一起,愿意听你话,更愿意将你的话化为行动去执行,一旦与学生有了这般的师生关系之后,师生之间就可以避免和排除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班主任在建立有效的“心理契约”时,必须注意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培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一个“心理契约”并不是由教师或者学生的单方面而定的,班主任并非是一个充满权威感的“领导者”,学生也并非一定是“顺从者”。而是通过师生之间协商、沟通,内容是双方都能够接受,并都得到认可。

三、做课堂教学的“领导者”,与孩子共同成长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成功与领导者的策划和组织是密切相关的,领导者能否处理好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角色位置是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精心的准备每一节课,还要在上课之前先形成一种意识:我去上课并不是仅仅为了告诉学生一些知识而已,而是相互之间去体验一次成长。要意识到:你自己仅是一个把学生带入风景优美处,让学生自己领略个中滋味的导游,而不是一个布教说道的牧师。极力避免借助教师的权威而把观点强塞给学生的尴尬。

 “心理契约”是一份无纸的协议,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谈判”的结果,更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的产物。它代表的不仅仅是教师的一种教学与管理的标准,更是学生对自己要求的一把无形的“尺子”。在实行的过程之中,可能就有更多的机会听到:“你的每句叮咛都像温热的咖啡,让我们回味无穷”这些类似的温馨话语。因此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只需做到——彼此约定,静待花开!